经典句子网

心静自然凉出自哪里(精选美句62句)

心静自然凉出自哪里

1、心静,指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幽居独处时的一种自然、平和的心态。

2、我们可以从中医角度理解“心静自然凉”。《素问·灵兰秘典篇》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维持生命。精神、情志都出于此。“心静自然凉”的“静”有清静安宁的意思,引申为心无杂念、安闲清净,体现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的境界。应做到内无所忧,外无所扰。保持这种状态时,人体五脏气血才能走正常轨道,达到阴阳平衡,进而达到“心静自然凉”境界。(心静自然凉出自哪里)。

3、“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心静,才能不急,才能慢下来,享受风轻云淡的恬谧,山岚水漪的逸趣,情草爱花的浪漫……

4、啧啧,说的真有道理,不过看官别忘了,人家四爷的老爹留了一个560万平米的避暑山庄给他纳凉,您要有这个山庄,估计也早就心静自然凉了。

5、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6、大暑+闰六月,全方位烧烤,气温无上限……躲在空调房里,突然替古人担忧起来,当初没有空调、电风扇和电冰箱的老祖宗们,是怎么活过一整个酷暑的呢?

7、心静,也是全身心地投入,是全然抛开身外的干扰。淡泊中求满足,在珍惜中求拥有,在经历中求快乐。这个世界,看不惯的事情很多,抱怨,只会使我们伤情。每个人都会遇有不公平,怨恨会使我们失去包容。心静时,要静如月光之平和,静如山石之沉稳,静如松竹之淡泊。这就需要具备一种豁达自信的素质,需要一份恬然和难得的悟性。

8、“荷风送香气”是嗅觉上“闻”来的,“竹露滴清响”是听觉上“听”来的。

9、“心有山海静而无边”和“心静自然凉”一个道理。你的心决定你看见的,心里安静了,在闹市也是安静,心里不平静,在深山也会波澜起伏。

10、号称石林居士、官终宋高宗时翰林学士及福州安抚使的叶梦得在《避暑录话》的自序中说,绍兴五年(1135)因酷暑难熬,不能安其室,于是每日早起,即择泉石深旷、竹林幽茂处避暑,与其二子及门生“泛话古今杂事,耳目所接,论说平生出处及道老交亲戚之言,以为欢笑,皆后生所未知”。《宋史·文苑传》称其“嗜学蚤成”,《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所叙录亦多足资考证而裨见闻”。

11、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发生与气温、出汗、睡眠时间和饮食不足有密切关系。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情感障碍发生明显增多。 加上出汗多,人体电解质代谢产生障碍,影响大脑神经活动,从而产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异常。

12、白居易就问:“禅师,这里好热,怎不换个清凉的地方?”

13、 古人说得好,心静自然凉,而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正是这种在酷暑中寻找清凉世界的意境。老年退休以后的白居易,厌倦了政治上的尔虞我诈,隐居在东都洛阳,醉于心清静无为,全身远害,已经再没有什么政治风云可以让他动心思了,他只是尽自己的能力行善,在会昌四年(公元844年)特意施散家财,开凿疏浚龙门八节滩河道,以利舟行,使得过往的航船再没有往日的风险,成为当时出名的义举。他自己则一味的修身养性,吃斋念佛,在洛阳龙门对面的香山别墅里,安度晚年了。

14、虚竹轻叹一声,说道:“在一个黑暗的冰窖之中。”

15、心静,是一种心境,不是身体的温度,而是心灵的温度――静下心来,再净心去平复焦躁不安,整个人冷却下来,心静了,自然身就凉了。

16、心静时,要静如月光之平和,静如山石之沉稳,静如松竹之淡泊。这就需要具备一种豁达自信的素质,需要一份恬然和难得的悟性。

17、心静自然凉,关键在“心静”,“心静”,又关键在“静”,《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18、同是“追凉”,一个“立”字,显然比秦观的“追”字,少了急躁,多了闲适。

19、真的,烟雨红尘中,静守一份淡雅情怀,轻语岁月。天地间,我们每个人都只不过是一名来去匆匆的过客,没有一朵花的惊艳,没有一颗星的耀眼,亦没有一片云的智慧,但是我们平凡普通且真实。就像一颗无名的小草,默默地生长在某一个角落,逆着风,依着光,托着土,顽强地成长。不求轰轰烈烈,只愿平淡一生。

20、如今我们去佛寺也常常能看到一副对联:“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这里讲的也是心静生凉的道理。中医也有“心静自然凉”的理论,《黄帝内经》里说,天气炎热的时候,容易感到烦躁。越是烦躁,越是感到暑热难当。相反,心神安定下来,清凉的感觉就会从心底升起了。

21、一个“追”字是动,是急;一个“倚”字,则是静,是闲。

22、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3、出自清朝雍正帝,录下康熙皇帝的训诫后编辑为《庭训格言》。其中一个布道叫《心静自然凉》,意思是只要你能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你就会觉得很爽。

24、爱民生,爱万物,乃修道之最高境界,大道至简,至简则静,静则抑燥,燥止则凉生,凉生则心安,心安则天宽地远,烦忧不至。

25、他在《消暑诗》里说:“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诗人认为,只要心平气静,室内少放杂物,就会感到清凉了。就像很多段子一样,白居易先生还曾于天气酷热之时去拜访著名高僧恒寂禅师,却见禅师在禅房内端坐不动。白居易很受触动,于是又作诗《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

26、用中医学的观点和我们传统文化的观点看,夏季这个季节本身夏季暑热,它是以热为主,我们是生活在北半球,所以在进入夏季以后呢,所以进入夏季以后,整个自然气侯是以热为主,中医认为心气与夏气相通,心在人的五脏里是主火的,而夏季又是主热的,火和热这两者同气相求,中医说心主火,外面的季节又是火,所以两个火加到一起的时候,你看我们炎热的炎字就是两个火在一起,自然界的气侯是炎热的,心又属火,所以在这个季节中由于同气相求,我们的心火就会上延,所以在夏季出现一些火热的症状是不奇怪的。

27、静,指的就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心态。所以,静需要用心去领悟。

28、咱就说“心静自然凉”这句名言吧,知道是谁说的不?据专家考证,乃是大清朝雍正皇帝、人称四爷的——爱新觉罗·胤禛先生最早提出的。

29、相比秦观一生沉浮于宦海,奔波于仕途的匆匆忙忙,归居于田园的孟浩然的内心一直是“静”的。

30、“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暑夏流火,人人挥汗奔走,寻找避暑之地,禅师端然坐于禅房,是禅房里有避暑神器,不热?

31、深山中因海拔等地理因素,的确比山下的温度要低,但是“洞冷不知门外暑”,不是因为身居高山,而是“心闲”。

32、⊙投稿信箱:tg@weizy.cn(欢迎原创投稿)

33、盛夏流年,保持一颗心静自然凉的心态,携一缕清凉入心,守一份淡然岁月,煮一壶浓浓的真诚沉淀入酒,寻一份超脱之后的平淡,守着岁月慢慢变老——这既是人生的意义,也是幸福的真谛!

34、细细品味,“心静自然凉”有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我们可能都体会过:当我们的情绪激动时,心率加快,心里烦躁,大冷天也会冒出汗来;而当我们身心安静时,心率正常,血液循环速度减慢,体力和脑力活动都不同程度地下降了,产生的热量小,虽值炎夏,仍能感觉遍体清凉。

35、时空自在,寒暑俱消,须臾忘却都市中的聒噪与纷扰,正如宋朝无门慧开禅师的诗偈——

36、有人说:宁可在空调房里哭,也不要在电风扇下笑。

37、不过禅师你造吗?白大诗人自己可不是靠心静避暑,他穿衣服有讲究,要轻薄透气的葛布和纱帽,“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到哪里去避暑更有讲究,“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日高饥始食,食竟饱还游。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眼明见青山,耳醒闻碧流。脱袜闲濯足,解巾快搔头。”就是说:夏天最好是到树多的地方去避暑,找个晒不到太阳的小楼住下,也可以到水边划船,凉风习习。饿了就吃点消夏的美食,吃饱了就接着游玩。玩累了睡上一觉,醒来再喝一杯茶。睁开眼睛就可饱览青山绿树,耳听溪水碧流。最后坐下来,脱袜洗脚,解巾搔头,岂不快哉、美哉!

38、闻得荷风送香,听得清露滴竹,可见周围环境之静,诗人内心之静。这两句恰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之意境。

39、在禅林庙宇间,觅一处庇荫,煮一壶香茗,盼几声鸟鸣,行几番茶令,看天,看地,看对面走过来的有缘之人,何愁不能静下心来,而心静了,身体自然也就凉快了。

40、据考证,这种利用人工喷泉避暑纳凉的方法可不是国产技术,而是从东罗马帝国(拂森)引进。当时,有个叫陈知节的谏官(拾遗)觉得皇上避暑应该适可而止,耗费巨资搞这些洋玩意儿实在没有必要,上表极力劝阻。皇上冷冷一笑,让高力士带陈知节上凉殿体验生活,陈知节到了凉殿,只见四周不见天日、凉风嗖嗖,“座内含冻。”皇上赐陈知节坐在冰冷滑溜的石床上,又赏赐他喝冰窖里拿出来的冷饮。可怜陈知节平时哪享受过这个待遇,马上就浑身起鸡皮疙瘩、肚子如雷鸣一般,眼看就要当庭出丑,赶紧磕头请求告退,唐明皇不紧不慢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方才允许他退下。刚出宫门,陈知节就上吐下泻,狼狈不堪,休息了好几天才缓过来。唐明皇事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爱卿今后谈论朝政要慎重一些,不要以自己的情况推测皇上龙体。”(见《唐语林》)

41、这两首诗,给人的感觉却是富有生活情趣,意趣盎然。这就是杨万里的诗,诗情就在你身边!靠你细细地品味,品读生活。

42、你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你沉浸在生活的温度中。如果你的生活充满了欲望、杂念、抱怨和指责,那么温度自然会升高,抱怨越多,体内积累的愤怒就越大。越是放不下的东西,积累的越厚,以至于火山就这样爆发了很久。那些欲望少,积极乐观的人,可以看得更开。他们心里东西少了,空间就广阔了,空气流通自然就好了,身心就凉了。

43、最关键的是,人家有赞助商,长安城里那些卖冰的老板,看老白的诗写得好,都成了他的粉丝,白家到了夏天“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偿价,日日如是”。

44、盛夏流年,保持一颗心静自然凉的心态,携一缕清凉入心,守一份淡然岁月,煮一壶浓浓的真诚沉淀入酒,寻一份超脱之后的平淡,守着岁月慢慢变老——这既是人生的意义,也是幸福的真谛!

45、帝王家的冰窖咱进不了,看看文艺青年的怎么避暑吧。诗人白居易告诉我们最简易、最方便、最快捷的消暑办法就是宅在家里,修心养性,心神安宁。

46、纱巾草履行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      

47、点击标题下方极简主义的禅 关注中国禅文艺第一微刊

48、而我们的四爷却还意犹未尽,不仅要用机械风扇,而且还要跟建筑装修结合起来,根据清宫档案记载: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初他向造办处传旨:“尔等做的风扇甚好。朕想,人在屋内摇扇,天气暑热,气味不好,不如将后檐墙拆开,绳子从床下透出墙外转动。”到了七月初五日,两架拉绳风扇做成,由总管太监张起麟呈进。看到没有,为了装风扇避暑,四爷不惜拆了宫里的墙——朕就是这样的汉子!

49、如果你不对什么事抱太大希望,不对一件事存太大渴望,以平常心来看待你做的,或别人做的每一件事情,它就不存在"躁"或"热"了。

50、我们可能都体会过:当我们的情绪激动时,心率加快,心里烦躁,大冷天也会冒出汗来;而当我们身心安静时,心率正常,血液循环速度减慢,体力和脑力活动都不同程度地下降了,产生的热量小,虽值炎夏,仍能感觉遍体清凉。

51、用中医学的观点和我们传统文化的观点看,夏季这个季节本身夏季暑热,它是以热为主,我们是生活在北半球,所以在进入夏季以后呢,所以进入夏季以后,整个自然气侯是以热为主,中医认为心气与夏气相通,心在人的五脏里是主火的,而夏季又是主热的,火和热这两者同气相求,中医说心主火,外面的季节又是火,所以两个火加到一起的时候,你看我们炎热的炎字就是两个火在一起,自然界的气侯是炎热的,心又属火,所以在这个季节中由于同气相求,我们的心火就会上延,所以在夏季出现一些火热的症状是不奇怪的。

52、正如“鸟鸣山更幽”,“蝉噪林逾静”,“竹深”,“树密”,却能听得“虫鸣”,亦是周围安静之故。

53、  白居易就问:‘禅师!这里好热哦!怎不换个清凉的地方?’

54、当年四爷登基后,整理先帝康熙爷的遗训,编辑成一本《庭训格言》,内中有一则训文叫《心静自然凉》,大意是说只要能做到内心平静,身上才不热。“盛暑不开窗、不纳凉者,皆因自幼习惯,亦由心静,故身不热”。还提出,“且夏月不贪风凉,于身亦大有益。盖夏月盛阴在内,倘取一时风凉之适意,反将暑热闭于腠理。彼时不觉其害,后来或致成疾”。

55、他一生都在荣华与困顿中急急追寻,却忘了停下来,坐一坐,静一静;忘了心安则静,心静则远。

56、  在炎热的夏季,大约有16%的人会出现情绪和行为异常,特别是中老年人。医学上称之为“夏季情感障碍”,其表现为:情绪烦躁,爱发脾气;心境不佳;行为古怪。

57、有言曰: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是清凉山。静,指的就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心态。所以,静需要用心去领悟。

58、白居易端坐于院中,宛如老僧坐禅,秉心静气,岿然不动,“散热由心静”,心静自然凉。

59、据《避暑录话》介绍,唐朝名相裴度夏天喜欢“脱巾斜倚绳床坐,风送水声来耳边。”欧阳修则“一生勤苦书千卷,万事消磨酒十分”。苏东坡在黄州、密州除自制清热解渴“密酒”和“桂酒”等饮料,“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各随其人高下,谈谐放荡……有不能谈者,则强之说鬼。”苏东坡挺有意思,不仅自制冷饮,且交朋结友不论身份,还爱听鬼故事消暑;王安石“畜一驴,每食罢必旦一至钟山。倦则即定林而睡,往往至日昃乃归,率以为常。”王安石吃了早餐后就带着书骑着毛驴到山林里读,困了就地睡觉,常常是太阳快落山时才回家。看来,一些杂书说王安石是“邋遢公”并非妄言。

60、总能让人在明白如话的文字里读出哲思,一句“时有微凉不是风”,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告诫人们无论怎样的时过境迁,也要懂得心安则宽,境随心转。

61、很难想象,一个心机重重的人能够拥有那种简简单单的惬意和轻松。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左右自然、左右环境,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左右得了自己的内心,照样可以从乌云密布中看得见清风明月;

上一篇:经典名人名言警句(精选美句90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