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句子网

打破砂锅的成语是什么(精选美句59句)

打破砂锅的成语是什么

1、“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沙锅即泥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煲汤的器具,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打破沙锅问到底”实际应为“打破沙锅纹到底”,即裂纹直到底部,后来竟变成“问到底”了。

2、“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砂锅即泥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煲汤的器具,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打破砂锅问到底”实际应为“打破砂锅纹到底”,即裂纹直到底部,后来竟变成“问到底”了。

3、二十年的媳妇二十年的婆,互敬互重万事皆如意。

4、璺读作wèn。因为和问同声,所以就改用问字了。璺就是沙锅上的裂纹,沙锅磕坏了打坏以后就会有裂纹一直延伸到沙锅的最下面。

5、学习上不打破砂锅问到底,将会舍近求远绕弯路,我一定要养成多问问题的习惯。

6、“打破砂锅问到底”为误写,应是“打破砂锅璺到底”,是一个成语,拼音dǎpòshāguōwèndàodǐ,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7、我们把那个凡事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叫做偏执狂。

8、出处:清·鼓养鸥《黑籍冤魂》:“此物非不可尝;苟文人墨客;浅尝辄止;用以悦性陶情;有何不可?”

9、拼音:(dǎpòshāguōwèndàodǐ)

10、沙锅即泥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煲汤的器具,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打破沙锅问到底”实际应为“打破沙锅纹到底”,即裂纹直到底部,后来竟变成“问到底”了。

11、出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12、“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

13、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一定要把事情弄清。

14、例句:她为什么不回到文工团去?不过我也并非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巴金《团圆》

15、婆婆和媳妇都看了这封信,她们都意识到自己做得有些过分,便互相道歉。从此关系和睦了起来。

16、“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沙锅即泥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煲汤的器具,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打破沙锅问到底”实际应为“打破沙锅纹到底”,即裂纹直到底部,后来竟变成“问到底”了。

17、除恶务尽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消除坏人与坏事。

18、在维护社会治安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除恶务尽,不能手软。

19、这个学生对学习有股钻劲,什么问题都想寻根究底。

20、“打破砂锅问到底”为误写,应是“打破沙锅璺到底”,是一个成语,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21、“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句俗语一直流传到现在,常被用来形容,对某事一定要知道得明明白白,问个清清楚楚。

22、成语解释:寻找根源;追究底细;弄清来龙去脉。寻:寻求;寻找;根:根源;根由;究:探究;追究;底:底细。

23、只有付出辛劳,付出汗水,才能有收获。做学问不能一知半解,不能做伪学问,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真精神,求真求实,实事求是,不要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禄,做泡沫学者。

24、释义:宋黄庭坚《拙轩颂》:寻找灵巧尚且得不到,笨拙又从哪里来呢?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本想卖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给蛇画足,更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灵巧是有剩余的,而笨拙却不充足。

25、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一定要把事情弄清。

26、(示例):我们必须绞脑筋。陶行知《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

27、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

28、婆婆给公公写了封急信,要他回来。公公打开信一看,原来只是打破了一只砂锅,这么一件小事闹得这么厉害,两个人一定又都钻牛角尖了,他给妻子回了一信,写道:

29、示例:做事情不能浅尝辄止,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

30、璺读作wèn。因为和问同声,所以就改用问字了。璺就是沙锅上的裂纹,沙锅磕坏了打坏以后就会有裂纹一直延伸到沙锅的最下面。

31、一次,公公出门做生意去了,不在家。偏巧这时,媳妇做饭时一不小心打破了一口砂锅,她怕婆婆知道后又要吵骂,便偷偷把砂锅扔了。过了几天,婆婆发现家里少了一只砂锅,就问媳妇砂锅怎么没了,媳妇见瞒不过去,就如实说了。婆婆一听非常生气,打碎了东西,还敢隐瞒,以后还不知要瞒多少事呢!两人又大吵一架,这次没有公公调解,事情没法收场了。

32、成语用法:寻根究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33、小明在老师讲课中遇到了一道难题,当场打破沙锅问到底,终于明白了。

34、出处:宋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35、王浩同学勤学好问,遇到难题总要寻根究底,非搞清楚不可。

36、意思: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

37、我们应该向牛顿、爱迪生等科学家学习,拥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38、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我们应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能似懂非懂。

39、释义:清·鼓养鸥《黑籍冤魂》:“这个东西并非不可以尝试,如果是文人稍微尝试一下,用来陶冶性情,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40、出处: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二十四回:“此物非不可尝,苟文人墨客,浅尝辄止,用以悦性陶情,有何不可?”

41、“打破沙锅问到底”其原意是“打破沙锅璺到底”,璺读作wèn。因为和问同声,所以就改用问字了。璺就是沙锅上的裂纹,沙锅磕坏了打坏以后就会有裂纹一直延伸到沙锅的最下面。

42、解释: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43、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

44、出处:宋·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45、举例造句:她为什么不回到文工团去。不过我也并非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出自巴金《团圆》。

46、俗语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

47、示例:《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就让姐姐装糊涂不言语,我可也‘打破沙锅璺到底’,问明白了,我好去回我公婆的话。

48、成语辨析:寻根究底和“追本溯源”;虽然都含有“把问题彻底搞清”的意思。但寻根究底着眼于事情的原因;多用来表示事件发展的底细;不能做独立成分;“追本溯源”着眼于事情发生的根源;多用于研究事物的本源;常作独立成分;有时两者可以通用。

49、出处:元 王实甫 《破窑记》第二折:“(吕蒙正云)端的是谁打了来?(正旦唱)打破砂锅璺到底,俺爷抱着一套御寒衣,他两口儿都来到这里。”

50、出处:宋·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51、成语:打破砂锅问到底(打破沙锅问到底)拼音:(dǎpòshāguōwèndàodǐ)解释:璺,坼裂。谐声为“问”,今径改用“问”。比喻追根究底。亦作“打破沙锅问到底”或“打破砂锅问到底”。

52、只有付出辛劳,付出汗水,才能有收获。做学问不能一知半解,不能做伪学问,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真精神,求真求实,实事求是,不要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禄,做泡沫学者。

53、(出处):英烈传˙第三十一回:那道人笑了一声,便道:你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见“打破沙锅问到底”。

54、释义:宋·黄庭坚《拙轩颂》:“寻找灵巧尚且得不到,笨拙又从哪里来呢?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本想卖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给蛇画足,更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灵巧是有剩余的,而笨拙却不充足。”

55、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9回:“刘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要寻根究底。”

56、示例:明高明 《琵琶容记·几言谏父》:“你直待要打破砂锅,是你招灾揽祸。”

57、其原意是“打破砂锅问到底”,问读作wèn。因为和问同声,所以就改用问字了。璺就是沙锅上的裂纹,砂锅磕坏了打坏以后就会有裂纹一直延伸到砂锅的最下面。比喻问题追根究底。

58、相传,在一个村子里有这么一户人家,婆婆做事很精细,干什么都非常认真;媳妇却很马虎,什么事凑合过去就行了,从不讲究。因为性情不同,这婆媳二人经常吵架,总是要公公从中调解。

上一篇:开讲啦周星驰(精选美句42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