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句子网

道家(精选美句73句)

道家

1、要是中国的小伙子,也许会说,你有什么了不起呢,追你是看得起你,要知道你这德行叫我追我还不追呢,这事也许就过去了。但美国这个小伙子却认了死理,追你没资格吗?

2、“辟谷”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道家养生方法,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甚至长期不食果蔬米面和烟火熟食。

3、穿衣戴帽不要过于暖和,也不可以过于单薄,过暖容易感冒,过冷容易受寒。

4、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5、要把所有的精力集中于一点,专注突破;学会选择,懂得放弃;要敢于决断,该出手时就出手;要从全局出发,能谋善断,运筹帷幄;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开发思维,力求创新;在面对挫折时要力争奋发,以毅力和坚忍攀最高峰……

6、哲学上有个观点,就是社会是永远未完成的社会,人是永远未完成的存在。社会、人生都是未完善的,因此需要药去治。所以,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得意信儒,失意崇道。林语堂先生也说过: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道家)。

7、中国历史上还曾有过其他一些“人生境界”说,其中三个最著名的,正好可以与儒释道这三大最高境界对照参悟。(道家)。

8、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

9、大丈夫持守质朴淳厚的大道,不行虚华无用的礼仪;行为忠厚朴实,摒弃浮华浅薄。

10、即使同一个人物在道家与道教之中也具备了不同的个性特征。就前者来说,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先秦有老子、庄子、杨朱、宋钘、尹文、列子等,汉代有曹参、窦太后、刘安、严君平等。道教的代表人物有张角、张陵、张鲁、葛洪、陶弘景、王重阳、成玄英等,这两类人物相互之间是不能替代的。

11、人生活在身心的内外往复之间。然而除道家外,以往的各家哲学或宗教常偏重心灵,而忽视、轻视甚至贬低身体的意义。民国学者梁漱溟先生年近不惑方晓悟,道家在人类生活中自有其真价值,并谓之“身学”:“道家为学所重在人身,趋向于此身之灵通而造乎其运用自如之境。”道家的确格外看重身体,并善于从身体入手来解决身心问题。身是心的物质载体,身为本,心为上。

12、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道家所提倡的飘逸洒脱、安贫乐道,并非让人们内心空虚、安然守旧,而是要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让身心得到净化,境界得到提升,智慧得到增长。

13、道家与道教旨趣的不同集中体现在生死观上。老子虽强调爱身长生,但他所说的长生,本意是长寿,不是永生,《庄子》以生死为气之聚散,乃自然之道,生不足喜,死不足悲,顺之而已。总之,道家淡漠于生死。

14、在对世界的认识和自身追求等的理论建设上,这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程度的一致性,基本上可以等同而论,所以,与其说道教是老、庄的便宜徒弟,倒不如说道教充分利用和发挥了老、庄哲学,使这门空灵的学问影响越来越深远,也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现在的道家和道教已经融为一体,且密不可分。

15、在一次练功中,海底产生强烈的内吸—抽痛—松弛的节律性反应,伴随温度升高,似熊熊烈火在燃烧,当达到难以忍受的炀感时,突然,一股猛烈的热能从海底喷射而出,沿中脉旋转而上,直冲头顶百会穴。刹那间,头部产生裂痛,头骨“啪啪”作响,眼吐金光,全身震动扭摆,其势石破天惊!沉睡之灵蛇终于觉醒,巨大的能量正是来自海底!热能贯通中脉达百会后,沿任脉下行,过海底,向上一冲,势如破竹地攻下“三关”,循任督自然转数圈,此即道家所称的“小周天”,然后流向四肢百骸,实现了“大周天”。

16、耍小聪明的人,心事重重、斤斤计较,整天想着以言语攻人,劳心伤神,生活也并不快活。而智者则是言语简单美好的,令人受益。

17、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社会的风俗习惯,而对所做的事并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

18、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另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用、兼采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学的精华。

19、“食不过饱”指的是不宜大吃大喝,要经常让身体保持一定的饥饿感,多食不利于养生,正所谓“常有三分饥,百病不相袭”。

20、  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曾为蒙漆园吏。和孟子同时,比孟子略晚一点。约生于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卒于公元前进275年(周赧王四十年)。庄子家境贫穷,曾居住陋巷,以织屦为生。

21、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越大的事业,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经受越大的磨难和困苦。这个世间,从来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2、而道教则不同了,道教作为一个宗教团体,它不仅仅具备了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同时也有严密的制度和宗教活动内容,其包含知识十分庞大,除去鬼神思想、占卜巫蛊、神仙方术等,还有易经、养生、药学和各种斋醮科仪,这些都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和传承下来的古人智慧,其形成之规模,内容之广阔,已经超越了世界上任何一门宗教。

23、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24、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

25、第一重境界,是出得来,而进不去;第二重境界,是进得去,而出不来;第三重境界,才是进退自如、来去随意。放得下,是因为看透了、超脱了,所以随缘。

26、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2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

28、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道德经》

29、怎样才能拿得起?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须经过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体现的正是儒家精神,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30、  现存《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周本人所作;其《外篇》十五篇及《杂篇》十一篇,有些学者则认为是后世道家学者所依托。

31、祸与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祸中有福,福中有祸,两者相倚相伏,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2、竹是什么呢?竹本固,不见异思迁;竹性直,不趋炎附势;竹心空,不刚愎狭隘;竹节贞,不改志向,所以,竹是君子的化身。

33、其中守简、守易、守清就是提倡要简易清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34、劳动的强度是有限度的,超过负荷量会造成身体的伤害。要注意劳逸结合,工作8小时之外,要适当休息。

3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说天地不会特别对某物施恩,世间的每个生命都如“刍狗”一样,在履行自己角色使命的过程中,在普遍的大自然法则指挥下,都会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从极尽尊贵到被随意废弃的过程。

36、如何才能放得下?唐代禅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境界,那正是路径所在。

37、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径,也是事业成功的完整过程。

38、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39、天地万物的尊贵与废弃就像宇宙运转一样,是遵循固有规律的,任谁也无法逆转。所以,天地因道生万物,让其成长到巅峰盛极,然后走向衰竭,天地万物无一幸免。天地从不因生万物作为善,也不因杀死万物作为恶。所以,天地生万物,物无贵贱。

40、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

41、有些人,会为了利己而主动去思考和做事,虽然未必不道德,却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42、对此蒙牛老总牛根生说得很精彩,他说: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儒释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三句话、九个字。

43、对于“捂”和“冻”的问题,道家更多地是选择“冻”。“穿到七分暖,神敛心也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4、若无好身体,无论如何开朗,也会意志消沉;再怎么努力,终究一空。有人认为,作为脑力工作者,肢体发达与否无所谓。其实,就连教书这类似乎不用体力的活,也同样需要健康的体魄,如此才能带来平和的心态。任何心理问题,都有其物质或能量的基础。例如,为什么人们有时会闪出一些邪恶的念头?这是因为其背后有种负面的能量,或所谓邪气,若将邪气清除出去,邪念自然就没了。

45、“不居其薄”是要求我们信义为上,厚道做人。“不居其华”是要求我们莫虚荣浮夸,笃实立世。做到这两点,便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成为有德之人。

46、难事都是从容易做起,大事都是从细小开始的。

47、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说的是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

48、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很多令人气愤的事,如果我们能把发怒的心态转换为感激的心态,就能化怒气为祥和。

49、吃饭吃七八分饱,粗细搭配,荤素相兼,饭前要喝汤,不吸烟,不喝酒。

50、指出行、行为、行事、行动,意思是出行不能依靠豪华舟车、行为不能一掷千金、行事不能重财轻德、行动不能以金钱来开道。

51、推荐少吃是对的,但“辟谷”要有专业指导,一般人切莫随意、盲目去做。

52、“喜不过欢”是提醒人们喜与欢不宜太过,不可超出人们的心理阈值。

53、  老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其思想的传播,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和心理都有深远的影响。老子的思想曾对孔子和孙子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直接继承道家传统的庄子思想对后来的佛教禅宗和中国文艺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54、老子曾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狗是六畜之其肉是上古祭祀时常用的祭品,后经演变,周朝以后,狗肉就渐从祭品中免去,但有些祀典仍需用草扎一只狗代替真狗,即“刍狗”。

55、许多时候我们太过功利,却不知道把“无用之用”当成活着的必备策略。正是这些无用,使我们成为了有趣且丰富的人。

56、道教起源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发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于东汉时期正是创立,创始人是东汉的张道陵,也就是我国道教史上著名的张天师。

57、从道家治国的实践来看,不管是齐威王治下的齐国还是吕不韦执政时期的秦国,以及后来的文景之治,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即使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后,黄老道家的治国思想并没有完全消失。

58、所谓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作为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其实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59、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道家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狭义的讲就是“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而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流派,它却以现实的智慧之光照耀人间,教化众人。

60、这时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怀疑的,警惕的,复杂的。于是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容易变得争强好胜、与人比较、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

61、所有这些,都体现出“去利存性,悟道修真”的养生法则。

62、当前,现象学、医学、生命科学已在此领域取得长足进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身心之间的关系极其微妙,甚至很难严格划分身心的界限。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方式,使国人没有走上身心对立的错误道路,这典型地体现在道家养生上:它既推崇精神的修为,又不忽视形体的修炼,两者相辅相成,无一偏废。因此,道家养生与现代科学的前沿存在相合之处,以身体作为心理的物质基础,注重身、心间的良性互动。

63、经常按摩会阴穴,能疏通体内脉结,促进阴阳气的交接与循环,对调节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独特的作用。

64、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中国一直存有一些误区。过去我们动不动就讲政治,上纲上线,这是迷信,那是毒草。后来讲道德讲文明,无论讲哪种道德、哪种文明,你身边都会留下阴影,只有开启你心中的文明之灯,才会照亮你人生的方向。

65、如果你一味老实耿直,不懂应变之道,那么你也只能处处碰壁,逃脱不了平庸的魔掌。

66、世人的许多怒气来自贪欲与私心,如果能用一颗淡泊的心对待世上的功名利禄,怒气自然也就淡化和释然了。

67、道家由老子、庄子开创的哲学思想流派,在春秋末年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源于张陵所创的五斗米教。这就是说,在道教形成之前,道家己出现相当长的时问,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并形成了先秦和汉初道家发展的两个高峰。即便在道教形成以后,道家与道教仍然有各自不同的传承谱系。

68、提示:做人要效仿儒家一板一眼,马虎不得;做事要效仿道家灵活机动,随缘方便;思想要效仿佛家量同太虚,智周万物!同意的点个“在看”,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69、大量有关道家、儒家、佛家做人做事成功与失败的生动事例告诉我们:做人要聪明不外露,做一个糊涂的精明人;要把握好做人的尺度,万事都要留有余地;要经营好自己的人脉,八面玲珑路路通;要学会低头,能屈能伸,“忍”字当先;要灵活为人,水流不腐,人“活”不输;

70、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71、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伏羲、黄帝、神农时期,后到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精华,从而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理论,这标志着标志这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72、道教是由张道陵在东汉末年所创,初始为五斗米教,代表人物有张角、张道陵、张鲁‘、葛洪、陶弘景、王重阳、成玄英等。

上一篇:赞美父子佳句(精选美句27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