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句子网

苏格拉底问题(精选美句43句)

苏格拉底问题

1、(11)(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苏格拉底问题)。

2、本书将尝试勾画出道德哲学最重要的那些发展,但所取的方法是沿着在我看来最富意义的一些方向来探究这些发展都有些什么问题。我希望本书对他人论著的阐述是准确的,但当然也只能是选择性的。这倒不只是因为我对道德哲学这个主题的阐论将不同于别人所作的阐论(想来必定如此——若本书还值得一读),这也不是本书有多大代表性的问题;这更多是因为我不会一味关心它有多大代表性。就当今学界——至少在英语世界里—讨论这个主题的种种常见进路而言,至少在一个方面,本书没有代表性。比起大部分当今道德哲学,本书对哲学具有多大力量抱有更多怀疑,它对道德也抱有更多怀疑。

3、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

4、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话:“既然这个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的,你又何必说呢?说了也只会造成我们两个人的困扰罢了。”

5、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巧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以后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老师,请让我再选择一次吧!”

6、《云》全剧分为六场,主要人物有三人,苏格拉底、斯瑞西阿得斯(父亲)和斐迪庇得斯(儿子)。受日常事务烦扰的父亲与沉迷赛马的儿子,其形象暗示雅典当时由寡头政制向民主政制的转变,这背后是邦民性格由寡头人格向民主人格的转变。父亲要求儿子求教于苏格拉底的两点理由,实际上就是日后控告苏格拉底的理由。父子二人口中苏格拉底的形象与苏格拉底的真实形象间的差异,则暗示了苏格拉底在当时雅典人心目中的形象与自身真实形象之间的差距,这一形象的落差与罪名之间又形成暗合。苏格拉底的第一个形象是以科学为业而无以谋生,从而将苏格拉底与兜售诡辩术为生的智术师相分离。

7、但是,人们没有止步于与中世纪决裂:他们开始意识到,用古代的教诲取代中世纪的教诲将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只要他们至少还受到古代的观念——如果不是实际的古代——的吸引,他们就会通过寻找比古代希腊更古老的另一个古代,以取代对实际的、已知的古代的崇敬:格劳秀斯(Grotius)、斯卡林格(JosephScaliger)和斯蒂文(Stevin)这样的学者对世纪智慧(sièclesage)兴趣盎然,与世纪智慧相比,即使古代希腊也是一个野蛮时代。

8、苏格拉底装作不懂的样子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苏格拉底问题)。

9、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10、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11、“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在问题叠着问题的时候,要回到苏格拉底的那句格言“认识你自己”。很多问题往往就能解决了。认识了你自己,你就知道你是谁;认识了你自己,你就知道你从哪里来;认识了你自己,你就知道你要到哪里去。

12、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13、因此苏格拉底自认自己的“无知”,因为“无知”,所以才不耻下问。在问答过程中,不带自己的观点(如果自带观点,即是偏见,自带观点情况下人人都会有过滤掉不利于自己观点信息的倾向),保持中立。

14、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15、为了不重蹈那位助手的覆辙,每个向往成功、不甘沉沦者,都应该牢记先哲的这句至理名言:“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

16、(7)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7、但是,一旦这场斗争失去了原来的激烈性,斗争的目标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清晰性。或者,更准确地说,新道德的反对者自己深受那种道德的影响,他们的原则被它大大削弱,以至于他们不能充分清楚地理解这场斗争涉及的根本原则。与其说他们以旧道德反对那种道德,不如说他们用“历史(history)”反对它。尽管旧道德宣称自身立足于理性——就此而言它不亚于新道德,新道德最有影响的反对者却不诉诸理性(reason),甚至不诉诸立足于神圣启示的传统,而是诉诸纯粹的传统,诉诸演化(evolution)。

18、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19、(15)郑和烈(HwaYolJung),《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观念批判》,见娄林主编,《斯宾格勒与西方的没落》,北京:华夏出版社,20

20、(19)伍顿,《平等派》,见邓恩编,《民主的历程》,林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页10虽然伍顿是研究思想史的专家,他并没有注意到,法国思想家班达(JulienBenda,1867-1956)早在1946年就从思想史角度对“有知识的人群”的“政治热情”提出了深刻的质疑和尖锐的批判。参见班达,《知识分子的背叛》,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21、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22、他对经典文本的细致阅读与阐释方法,构成了20世纪解释学的一个重要发展:他的全部政治哲学研究致力于检讨西方文明的总体进程,强调重新开启古人与今人的争执,并由此审视当代思想的种种潮流。

23、幽默是一种有价值的思维品质,它表现为机智地处理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幽默来源于对世间事物的洞察,含笑去面对人生中的矛盾或冲突,它常是人们处于困境时实现自我解脱的一种方法。

24、从苏格拉底这一幽默的言语中,可以观察到他那机敏的应变能力。机敏是一种优秀的素质,他能使人反应灵敏,巧解人意,并能以惊人的自制能力防止在对方刺激下诱发出不良情绪,使双方的对抗情绪得以缓解,消除困境。机敏的人是最容易受到众人好评的。

25、      作为一门知识的哲学,要求人们不关心这个丰富多彩而又苦恼的、日常经验的世界,最好是闭上一个人的眼睛,不去看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特殊现象,以保持思想的“纯洁”。真理和纯洁结成了不解之缘,生活是肮脏的,思想却必须是纯洁的——纯洁的知识。苏格拉底有个骇人听闻的说法,就是对于哲学家来说,死亡是生命的开始,这个说法至少在比喻的意义上,已经成为哲学史中的一根标杆。苏格拉底本人的死,是自愿地、井井有序地、按照哲学家方式加以辩解地服从国家的命令,而他一生却又有力地论证这个国家彰明较著的不合理性。这个哲学家的伟大典范也是自由主义者的典范吗?当这些自由主义者与权力机构最终发生对抗时,他们对国家的过激批评就会以公民应有的服从而宣告结束。(9)

26、有的问题本身是一个好问题,被提问者也能理解问题的意义,但是被提问者不一定有能力回答。

27、黑格尔认为,悲剧必然需要两种正义来对冲才可以显现出其悲剧的本质。但细细反思,如果仅仅到申辩篇篇,苏格拉底似乎还只能是一个现有秩序的高明破坏者,他充满悲剧色彩,但还缺那临门一脚的“正义”。显然克力同篇为整部剧画上了“点睛之笔”,因为我们看到在这部对话中,苏格拉底在20多天的冷静后借法律女神之口,说出了他理性主义下最后温存的一丝未被怀疑的正义——“城邦共同体的最高权威”,按照施特劳斯的说法来说,这是苏格拉底的一种节制,即“承认在政治生活中有益的、并非真理的意见。(5)”。分析到这里,我们需要重新反观,苏格拉底为何而使用他那摧毁一切的辩证法,以及他做这一切是否有其目的所在。

28、(17)(美)列奥·施特劳斯经典与解释系列8苏格拉底问题刘小枫陈少明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9、(5)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有位法国的古典学家适时地写了一本专著来证明,“柔和”即“大众性”这一概念“在古希腊的重要性越来越清晰”,尽管她知道,当时的“哲人们很少论及古希腊人的柔和”。参见罗米伊,《古希腊思想中的柔和》,陈元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页3-

30、阿里斯托芬一生写过44部喜剧,得过7次奖,流传下来的有11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尖锐、深刻,俗称旧喜剧,属政治讽刺剧,触及了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在阿里斯托芬之前的喜剧作家不胜枚举,但他现存的十一个剧本,却是现存于世最早的希腊喜剧。

31、(20)佩罗―索希内,《语境中的斯金纳》,郝兆宽主编,《逻辑与形而上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页231-2

32、柏拉图—苏格拉底悖论,实际上是说谎者悖论的翻版,不信你试试看,不管你让哪一句话是真的,另一句都会与之矛盾。在两句话中,每一句谈的都不是它本身,都不出现自相关。但是只要把它们放到一起,仍然出现了说谎者悖论。让我们一起来分析:

33、他记载的苏格拉底对话录成为后人研究他们思想的主要来源,但许多内容记载的是柏拉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苏格拉底的原意。

34、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都不如……”

35、“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

36、苏格拉底的荒谬性,不仅仅是尼采所说的“个体化原理”的重现,实际上根本上是其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上的变革。酒神时代的雅典人,他们靠“日神的直观”与“酒神的迷狂”来通过意志直接把握变幻的世界。而苏格拉底,则如欧里庇得斯,用思考取代直观,用情感取代迷狂。如黑格尔所说:这时,“意志和存在”不再如同曾经那样平行,意志企图通过不变的概念连接起所有的存在。此时,对于他们来说,酒神时代无法把握准确的世界,变成只要拥有“整全的知识”就可以彻底把握的存在。从根本来说,意识尝试独立分析把握一切存在,并使其真正地凌驾于存在之上。因此,为了抛弃过去,苏格拉底采用了辩证法——“人应当怀疑一切,人应当扬弃一切假定,以便把一切当做概念的产物重新接受。(3)”

37、潘恩(ThomasPaine)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说,“(英国)革命虽然理解人权,但理解得不充分”。他区分了新的政府体系与旧的政府体系——后者是“世界上存在至今的那种政府”的体系。法国革命理论家们宣称,他们试图与整个传统决裂并且实现了这一决裂,作为对这场革命的反动而发展起来的历史运动的领导者不同意这一宣称。关于这一点,潘恩与柏克是完全一致的。潘恩说:

38、(4)阿伦特,《关于政治与革命的思考:一篇评论》,见阿伦特,《共和的危机》,前揭,页177(以下简称《危机》,并随文注页码)。

39、首先,我反对根据这部剧做出对苏格拉底“品德低下”的指控。这部剧中的苏格拉底没有“为辩护而收钱”也没有直接教授“歪曲的逻辑”。其中的细节是门徒的儿子在听完了两种逻辑的辩论以后自动选择了歪曲的逻辑,并且苏格拉底在事成后也没有收钱。这些微妙的细节实际上增强了剧中苏格拉底形象的可信度。但是,正如黑格尔所述,“喜剧在于一个人或一件事如何在自命不凡中暴露出他的可笑。(2)”《云》中真正可笑的,是得苏格拉底一端后自命不凡的门徒父子。但是,既然这一端之来源就在苏格拉底身上,那么苏格拉底本身这样的思维方法,则可能存在一定当时人看来的荒谬性。那么之后,我们分析一下苏格拉底的荒谬性所在。

40、“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自古以来都是人类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命题之对于个体来说,认识自己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过程,更是自我整合的关键和第一步。

41、有理智的教育和培养能带来益处,而失去理智将带来危害。

42、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上一篇:纳兰容若简介(精选美句16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