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句子网

言必信行必果是谁说的(精选美句74句)

言必信行必果是谁说的

1、·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2、子贡说:“请问再次一等的‘士’是什么样的?”孔子说:“说话一定要诚信,做事一定要坚定果断,这虽是耿直固执的小人,但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那些执政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哎!一班器量狭小的家伙,算得了什么呢!”

3、示例: 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从来是言必信,行必果。

4、孔子的徒弟子路曾经问孔子:如果您率领三军会与谁为伍?孔子说:那种能赤手空拳打老虎,下刀山、过火海都不怕死的人,我是不会跟他去的。我只会选遇事谨慎、有智谋会谋划,在一起做事能成事的人一起去。(言必信行必果是谁说的)。

5、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6、这样一来,就很容易理解孔子对「言必信、行必果」的批评。孔子的答语层次很清晰,「行己有耻」的人修养最高,在外交场合能达成对国家的职责;次等的人在国家层面上大概没什么贡献,但至少在宗族和本地尽到了责任,被称赞为「孝弟」;第三等人做事既不从对国家的意义,也不从对地方社会或家族的意义思考,关注的是自己是不是言必信行必果,就算自己过去的言论不正确、想做的事不该做,也非要把它做了。这大概是为什么孔子说这是「小人」的原因吧。

7、  典故:有一天,子贡向孔子请教:“怎样才可以叫作‘士’?”

8、很明显,孔子的这句话是带有贬义色彩的,怎么回事?言而有信之人为什么会是小人呢?

9、实际上,这句成语最早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子路》里的“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0、我们先来看孟子的第二段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言必信行必果是谁说的)。

11、“诚”作为“天之道”,其核心意涵是“真实无欺”,说的是“天(自然)本身”就是它本身那样——是什么样就什么样,并不像人一样有可以出现“不真实”和“有欺”的情形。

1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3、·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4、对于不真正熟悉孔子与《论语》的大多数人而言,这实实在在是一个颠覆“三观”的论点,难道“信守诺言而且做事要有结果”这样的做人做事原则反而是小人行径吗?反过来讲,难道做人做事可以不讲信用不管结果吗?

15、所以孔子认为不知对错就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一群有勇无谋,只会盲打蛮撞的莽夫。跟这样的人在一起做事,下场会很惨。

16、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7、所以,在孔子那里,做为人所做出的各种诺言(包括政治上的和朋友间的等所有方面),都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问题——义。

18、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解释。在《论语》中,此语的上一句话就是“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若将两句话;联系起来读,下面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子贡问,有没有说了一句话便终身行之的人呢?孔子答,对待这件事要以“恕”对之。即使他做不到,也要宽恕。自己做不到,别要求别人做到。

19、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容许自己抱有“哎呀!我当时说错了,所以我可以不做了”的侥幸心理,知错就改毕竟是下策了,总是“狼来了”的人终究是难以在这社会上立足的。

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1、网上流传着各种真真假假的名著解读。很多像于丹一样装腔作势,一惊一乍。最常见的如:

22、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23、·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24、那么与小人相反的「大人」该怎样做呢?孟子说得很明白:

25、译文:孔子说:“找不到行为合乎中庸的人而和他们交往,一定只能和勇于向前及洁身自好的人交往!勇于向前的人努力进取,洁身自好的人不会去做坏事!激进的人勇于进取,耿介的人不做坏事。”

26、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7、我们讨论孔子思想言论时必须牢牢记住的理论起点是,孔子是按“易理”来构筑他的思想体系的,而“易”的本质含义就是“变”,就是不固化——不“必”。所以,那种“硁硁然”的“必”信和“必”果之士,孔子自然是瞧不上眼的!

28、有一次,在《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力》的课堂上,老师讲到了,NLP6个逻辑层次时,突然理解了,孔子为何要这样的,也明白了孔子至所以过了2000多年,依然还值得我们学习的原因之一了。

29、发生了这种事,最应该做的就是知错就改、悬崖勒马,即使有那么一些不开眼的人责怪你是一个没有信用的人,也好过傻乎乎地做着不该做的事。

30、·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31、  孔子回答说:“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奉命出使各国,很好地完成任务,这样的人就可以叫作‘士’了。”

32、我们揣测,孟子可能对“五行学说”不明就里,又觉得“仁义礼智信”的说法挺“高大上”的,就一头栽了进去。但是,由于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行径,孟子一时又难以弄清其真伪,所以,在构筑他的“性善论”时,则避开了五常中的一常“信”,只把“仁义礼智”四常对应出个“四心(端)”来。

33、 (解释):背:违背;信:信用;弃:扔掉;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34、精神:自己与整个世界其他系统的关系。(人生的意义)

35、这样的人,很容易受到别人,或者听命于上面的指令,或道听途说不加澄清,不会明辨是非,只是浅薄固执的寻求“任务”、命令的达成,用现在的话来说,很容易变成一傻冒。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大义、什么是是非。

36、子路问孔子,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士?孔子回答:上等的士,是了知礼义廉耻,为国家做事,不辱使命的人。次等的是在宗族乡邻中都称赞为孝悌忠信的人。再次等,就是说到做到,生硬不懂权变只为自己言行负责的人。

37、就是说到就要做到,说过的一件事,不可只是空头支票,必须去做,而且必须得到结果。

38、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指:一般人只重自己的诺,而不能更深层次的思考事情当做不当做。士(有才德之人)首先考虑的是事情当做不当做,而不是自己的诺。

39、子贡问:“敢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出言必定守信,做事必有结果。这是像石头一样固执的小人啊!但也算是次一等的士吧!”

40、出自《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意思:说话信用诚实,行为坚定果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管自己贯彻言行的小人啊。)

41、看完上段译文,大家可能会有疑惑,信是儒家推崇的五常之孔子怎么会说出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行径这种话呢?

42、孔子把诚信看成是人的立身之道,但孔子却反对“言必信,行必果”,还把这样的人看成是小人,这难道不矛盾吗?

43、译文:叶公告诉孔子说:“我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便出来告发。”孔子说:“我家乡正直的人与这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这里面了。”

44、孔子为什么不太看重“说到做到”呢?孟子对此有进一步的解释。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一个够格的人,应该义字当先,有时候因为某种原因说了某句话做了某件事,不符大义原则,就不一定将其坚持到底。只有小人才固执于圆满,说出的话板上钉钉,貌似要怎样怎样,其实是走入死胡同了。

45、所谓“逻辑”问题,其核心含义就是“概念”问题。

46、·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47、子贡又说:“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怎么能算得上呢?”

48、领导如果要取得群众的信任,那就必须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49、所以,不管是知错不改还是知错就改的“言必信,行必果”都是不可取的,这句话的约束力应该体现在言和行之前要深思熟虑,确认之后言了、行了就要向着言必信,行必果的目标前进,不消费自己的信任度,也不让他人失望。

50、如果大人的概念中不包含惟义所在,那么,这样的大人还应不应该再称为“大人”?如果不应该,那么,这样的大人是怎么拥有赤子之心(品德纯粹善良)的?

51、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52、总之,赤子之心是一种充满德性的纯粹善良之心,所以,大人“不失却他的(不失其)”赤子之心,则必然是受人尊敬(尊崇和敬仰)的人。

53、这些对比,应该说,让我们可以从中领会到的是:所谓“小人”,一方面,他们只是一些对“义利”关系进行判断和取舍时的“重利轻义”之人;另一方面,孔子强调的只是其胸怀的狭隘和品性的低俗。所以,这种“小人”还谈不到普通意义上所说的“坏人”的程度。

54、显然,在孔子眼里,“公务员”队伍中的“第一等”是“德才兼备”的士,第二等是品德好但能力不强的士,第三等则是不懂权变的墨守陈规的士。

55、孔子的这个观点让我们意识到了一点:言必信,行必果是有一个大前提的。

56、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57、《孟子.离娄篇》里讲过:“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是儒家的第二代表,后人尊称他为亚圣,他这句话就是对孔子“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句话的补充和说明。孟子进一步告诉我们,做人讲诚信,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一定要与义相和。什么是义?就是对国家、对社会、对大众有利益,有好处,这样的诚信是要讲的,是要言出必行的。

58、也许你会说,我们就不要去强调言必信行必果就算了,怎么还把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的人说成「大人」?前后不出尔反尔,一听就是水平不高的人的作为,孟子这样说,未免夸张了吧?

59、子贡问:“现在从政的那些人呢?”孔子说:“唉!都是些器量狭小之辈,何足挂齿呀!”

60、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意思是,大人物(或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61、其实,“言必信,行必果”这六个字的重音是在两个“必”字上。这两个必字是与“硁硁然”进行搭配的。或者说,如果不是重点强调“必”的这种情形,“硁硁然”就没有落脚之处了。也就是说,正是因为对“必”的执着,才使得“小人”这种“顽固不化”的形象跃然纸上——硁硁然,所以,才引起孔子的慨叹或叹息(小人“矣”)。所以,我们认为,孟子用“不必”来否定“必”,应该说是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所在。

62、孔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士是春秋时期武将里的中等阶级,士上面有将军,下面有兵卒,对这一阶级的要求就是要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是限制有勇无谋、好战之人的标准。

63、译文:孔子说:“找不到行为合乎中庸的人而和他们交往,一定只能和勇于向前及洁身自好的人交往!勇于向前的人努力进取,洁身自好的人不会去做坏事!激进的人勇于进取,耿介的人不做坏事。”

64、所以,只有符合义的标准,这个诺言才应该而且能够被践行,否则,就完全可以弃之不顾。

65、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66、如果仅仅是为了“言必信,行必果”,这只是属于,在比较低的等级上,他们的信念是相对较为薄弱较为模糊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执着的是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的,甚至是一个胡里胡涂的偏执狂。

67、所以,“信”在我们以上所引的孔子言论中,指的是进入“人的层次”所引发的各种性质的“诺言”,因此,才存在“能不能守信”的问题,进而引发“该不该守信”的问题。

68、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69、言必信,行必果,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之也。

70、不失却德性和纯粹善良之心的人,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即可(或者:只要做到“合义”即可)。

7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72、在《孟子·离娄下》中“涉及”了这个问题,孟子说:

73、·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上一篇:围炉夜话经典名句100句(精选美句51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