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句子网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解读(精选美句116句)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解读

1、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世界上许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为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无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2、⑥人生如同一趟没有往返的履行,如同往空船中注水降低重心,使行船更加稳定,脚踏实地才能使自己不再浮躁,因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3、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

4、我爱你并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因为我在你身边的时候我是谁。

5、  这本著作曾一度被《纽约时报》评论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它主要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它剖示隐密的无情,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种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作者在书中深刻地揭露了生命的重与轻,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亦是如此。

6、尽管如此,我对小说中过多的理念因素仍有顽固的怀疑。且不说某些错误的理论,即便是最精彩的论说,即便是令读者阅读时击节叫绝的论说,它的直露性总是带来某种局限,放在文学里,与血肉浑然的生活具象仍无法相比;经过岁月淘洗,也许终归要失去光泽。我们现在重读列夫·托尔斯泰和维克多·雨果的某些章节,就难免这样感慨;我们将来重读昆德拉的论说体小说,会不会也有这种遗憾?(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解读)。

7、建议作者对照升格作文,好好思考一下文章的思路与脉络,以及使用事例的时代感,与时俱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作品的深刻性与丰富性,联系实际,强化文采。

8、莫言说,我只看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为了告别的聚会》,很喜欢。跟拉美、美国作家不太一样,昆德拉生活在奉行极左体制的国家。他的小说是政治讽刺小说,充满了对极左体制的嘲讽。小说中的讽刺有一点儿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而且,这种对极左制度的嘲讽能引发中国人的“文革”记忆,人们很容易对那些描写心领神会,很值得一读。

9、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10、人类之时间并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行。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11、卡夫卡大概不算东欧作家。但人们没有忘记他的出生地在捷克布拉格的犹太区。

12、灯罩下的一只巨大的蝴蝶,被头顶的光吓得一惊,扑扑飞起,开始在夜晚的房间里盘旋。钢琴和小提琴的旋律依稀可闻,从楼下丝丝缕缕地升上来。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3、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14、北美读者盛赞南美文学;而伯尔(HeinrichBoll)死后,国际文学界普遍认为东德的戏剧小说都强过西德。可见时装、金钞与文学并不是绝对相关的。

15、在我看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对昆德拉的这种艺术创作理念的绝佳展示。

16、我寻求的不是快感而是幸福。没有幸福的快感算不上快感。

17、虽然已经写了三篇书评,前后大约一万字左右,但还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比如灵与肉的分离,比如把特丽莎来到托马斯身边的六个偶然性及偶然性背后的意义,比如特丽莎和她的狗卡列宁之间超越了人类感情的“无我的爱”,比如斯大林儿子因为大便而献出的生命背后隐喻的如果崇高和低贱之间失去了分别之后所产生的“不能承受的轻”,等等。因为篇幅和本人精力关系,无法一一深入解说。

18、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解读)。

19、这句话出自捷克作者米兰昆德拉最出名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作品经过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以后正式更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0、没有人值得你流泪,值得你流泪的人是不会让你哭的。

21、他挥别了萨宾娜带来的不忠诚的可能性里所包藏着的“轻”,回到了自己正常的,脚踏实地的生活。

22、昆德拉的小说在结构上也很有特点,除了情节故事还穿插了大量议论,可以说没有议论就没有昆德拉。其中很多议论精辟、深刻,表现出昆德拉与众不同的思考。

23、弗兰茨在做爱的时候喜欢闭上眼睛。闭上眼的世界,在他看来是无限的,当整个人融化在黑暗的无限之中时,自己也就变成了无限。他同时体会到,一个人在他内在的黑暗中长得越大,他的外在形态就变得越小。读到这里时,我对弗兰茨这个一向软弱、被动、古板的男人,倒是有点刮目相看。

24、若你还能读到这里,若你还能读懂这些话,那么,要么你是晚期“受虐癖”患者,要么你曾经是“受虐癖”,而现在不是。“受虐癖”是自我意识发展和膨胀的最高级阶段,只有对物质的攀附转化成了精神性的攀附,而浅层意义上的精神攀附又转化成了深层意识上的精神攀附——这种攀附,意即对上帝以外的神圣之物的寻求(显然,在基拉尔看来,这攀附者,包括尼采,包括“浪漫主义”小说家,也包括绝大多数的现代哲学家,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只有精神发展到高级阶段,才有“精神病”发作的高级阶段,一个仍然追逐外中介的人不可能是“受虐癖”。那么,你一定会恍然大悟,根据这些定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不仅是特丽莎和萨宾娜是受虐癖,托马斯和弗兰茨一样是受虐癖。只是,每个人选择的介体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受虐表现也不一样。这是一部真正的“受虐癖”四重奏。

25、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後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26、而生命由于缺乏绝对的意义,变得没有依凭与支撑,甚至不如随风飞舞的羽毛那样有确定的方向。

27、昆德拉认为,媚俗是以做作的态度取悦大众的行为,这种行为侵蚀人类最初美好的心灵,是一种文明病。他甚至指出艺术中的现代主义在眼下几乎也变成了一种新的时髦,新的Kitsch,失掉了最开始那种解放个性的初衷。媚俗不仅是我们的敌人也是我们自己。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昆德拉借萨宾娜的思索表达了他的看法,只要有公众存在,只要留心公众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免不了媚俗。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少有人能脱俗。媚俗不仅仅是某些人或某些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问题。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用意志代替个人追求,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扭曲自我的价值判断以迎合整体的价值取向。当整个价值判断体系完全失重,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无从判别,甚至形成一体时,生命在外界和内心的沉重抗击之下也就变得无所适从,变成了不能承受之轻。布拉格街景

28、本文作者:李昀哲      指导教师:孙延堂

29、昆德拉在小说中将这个概念拉回现实,人在生活中,如果不经历重复的事情,向一条直线一样飞速向前,这样的人是不会幸福的,这样的人生所经历的,是“不能承受之轻”。

30、深意: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因为"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民族历史、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没有编排,没有草稿,选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31、 他们相识7年后,1968年8月,苏联入侵了捷克斯洛伐克。因为托马斯和萨宾娜都参加过这之前的民主运动,不得不离开祖国去瑞士,特丽莎也跟随丈夫托马斯到了瑞士的苏黎士。特丽莎试图在这里做些事情,为祖国也为家庭为自己,可是她在祖国冒着危险拍下的群众抗议入侵的照片在国外被当作过时的新闻而不被采用,她感到自己无所作为,她更受不了因托马斯继续与萨宾娜和其他女人频繁来往自己内心的痛苦,几个月后她给托马斯留下一封信后带着卡列宁回到了布拉格。她甚至想就此离开托马斯,甚至离开布拉格,回到小镇,回到过去。

32、萨宾娜的背叛,并不针对某人,或者某段感情,而针对背叛所导向的未知所带来的愉悦感。这是一种靠感官享受所驱使的,没有方向感的背叛方式。因此萨宾娜每一次的背叛,都使她离最初的反叛越来越远,也离她原本想要在未知里得到的愉悦感越来越远。我们自然会像书中一样,提出疑问:

33、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酥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34、  中国作家林语堂在《中国人》中认为:既然人的“追求”和追求后的“满足”都是一种空虚,那么,“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永远源泉。人的一辈子应该考虑如何怎样真正的活着,而不是谋划如何发展;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尽情享受,而不是去奋发劳动;应养精蓄锐以备他日之不测,而不是发挥自己的精力。

35、我们在没有被忘记之前,就会被变成一种媚俗。媚俗是存在与忘却之间的中途停歇站。

36、        由于对人类生存的这种看法令人沮丧,昆德拉便从这第一个想法转移到了另外一种观点:“如果说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可以在这份负担下展现出它全部的灿烂轻盈”。

37、 萨宾娜继续在日内瓦生活,她一个叫弗兰茨的男人爱上了她。弗兰茨曾就读巴黎,20岁就成为学者,他的生活圈子就是大学办公室、图书馆、演讲厅。他渴望走出这个圈子,在巴黎他热衷于参加各种游行示威抗议活动,甚至对萨宾娜谈起祖国的情况,听到“监狱”“迫害”“禁书”“敌方坦克”这类名词都很兴奋很向往。他把萨宾娜祖国的悲剧加在她身上,发现她显得更加美丽。他有妻子,他想生活在真实中,他向妻子坦白了自己有了情人,妻子立即要求与他离婚。而他把这一切告诉萨宾娜时,萨宾娜却认为,一旦爱被公开,便沉重起来成为了包袱。在两个人最后一次幽会后,她招呼都不打地永远离开了他,移居巴黎。

38、偶然性往往具有这般魔力,而必然性则不然。为了一份难以忘怀的爱情,偶然的巧合必须在最初的那一刻便一起降临,如同小鸟儿一齐飞落在阿西西的圣方济各的肩头。

39、东欧位于西欧与苏联之间,是连接两大文化的接合部。那里的作家东望十月革命的故乡彼得堡,西眺现代艺术的大本营巴黎,经受激烈而复杂的双向文化冲击。同中国人一样,他们也经历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道路,面临今后历史走向的严峻选择。那么,同样处在文化震荡和改革热潮中的中国读者,有理由忽视东欧文学吗?

40、  个体的游离,游离于它所依附的整体之外。这种游离导致归属感的缺失,让人无法承受。书中有一段关于特丽莎的心理描写:“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里生活,就意味着在离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钢丝,没有他自己国土之网来支撑他:家庭、朋友、同事,还有从小就熟悉的语言可帮助他轻易地说他想说的话。”正是这种游离于母体之外的不安定感(生命像一根鸡毛那样的轻),使得特丽莎坚决地离开瑞士,与她深爱的托马斯不辞而别,回到她正处于灾难中的祖国。

4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2019届原创预测)

42、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43、(思考)闭上眼睛,你能看到什么?是无边无垠的广阔天地,还是漆黑一片的幽闭空间?

44、托马斯懂“特丽莎”,但他不懂“女人”;相反,弗兰茨懂“女人”,但不完全懂萨宾娜。那么,弗兰茨看来,“女人”是什么?书中并没有具体去解释,但从弗兰茨对母亲的那段讲述,我们基本能够了解——所谓女人,就是他的母亲,具备他理想的价值观,有伟大且隐忍的一面,但也有无论看上去有多么强大,都无以掩饰的脆弱。弗兰茨有一位极为出色的母亲,这保护了他的天性,也养成了他的慈悲。正是对这种“女人”性的尊重,他不忍去伤害克劳迪——面对分手她曾经以自杀来相胁——为了回报她的伟大感情,他和她结婚了——“尽管克劳迪再未重视过那种伴以自杀威胁之词的热烈情感,而他的心中却记忆长存,思虑常驻:决不能伤害她,得永远尊敬她内在的女人。”为什么不是尊重克劳迪,而只是克劳迪“内在的女人”?可见,克劳迪从未进入他的“女人”价值体系评判标准,然而,当她宣称要自杀时的那一刻,再现了母亲当年“脆弱”的处境——这也是弗兰茨“女人”价值标准的一部分。最终他背叛克劳迪,因为他感觉自己受到了蒙骗——克劳迪从来不像他想象得那么脆弱,相反,她显得那样的虚荣,富有有攻击性,“伟大爱情”也不过是一场自我粉饰的表演。

45、与希特勒的这种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46、这句话出自捷克作者米兰昆德拉最出名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作品经过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以后正式更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47、生活中总会有伤害你的人,所以你仍然需要继续相信别人,只是小心些而已。

48、—粪便象征的人类生存中基本上不可接受的价值范畴实际上相当广泛,因人而异。例如,萨比娜在镜子里看到了手淫的兴奋。我们不能说这是不道德的。这是身体的自然感觉。如果你认为这是不道德的,那就意味着你在讨好庸俗。失去或鄙视感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不再觉得生活中有任何动静。《生命的不可承受之轻》是一部关于爱和责任的生命寓言。这本书表面上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实质上是一部哲学小说。

49、爱开始于一个女人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50、第二个女人是萨比娜,她比托马斯还要“轻”。萨比娜也有许多情人,对她来说,每个情人都不过是过客,当然也包括托马斯。

51、媚俗的第二层含义,在于同一性的引申作用,即将艺术所需要的不确定性,降格为确定性。在前文中有提到,昆德拉认为,世界的本来面目是谜和悖论,小说家的才智,是要把一切肯定变换成疑问,并展示这种确定性的缺乏。而媚俗,则告诉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是有标准答案的。比如我们语文课中的阅读理解,比如我们所背诵的历史和政治;一千个人眼中,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解读,只有我的这三篇书评是正确的理解;读一本书,30分钟就可以读完,只要聚焦在目录、段首、段位、划重点的部分即可……这些都是媚俗。

52、——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53、但是,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偶然,难道不正说明了它非同寻常而且意味深长?

54、基拉尔的《浪漫的谎言和小说的真实》是一本我翻了将近二十年的书。不仅因为他谈到的五位小说家每一位都是文学史的重量级人物,也因为他建立的体系足够庞大,与其说这本书是一部小说文论,不如说这是一部社会学和哲学的皇皇巨著。因为,他谈的不只是文本,他谈的是人性,而且,他谈的是人性中最复杂也最微妙的部分,就是人的欲望结构。这么多年,在我不断的回味中,我越来越感受到,昆德拉的文本,只能用基拉尔的理论来解读。写到这,我特地去查了一下,基拉尔的《浪漫的谎言和小说的真实》写于1961年,而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则写于1984年。整整晚了二十多年。我们可以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视为昆德拉向基拉尔的致敬,也可以视之为昆德拉的野心——靠近基拉尔所列的五位伟大作家梯队的途径。昆德拉做到了,他不仅靠近了,甚至在某些部分已经超越了。

55、他本是一个生命之轻的人,为了给自己一个自由的空间,他始终标榜着自己的一套生活理念,他不需要为谁付出多少,也不希望别人向他索要,他在肉体上放纵,不愿被家庭束缚,甚至不愿意对儿子承担责任。

56、对萨宾娜来说,隐私是每个人所必须妥善保管的私物,放弃自己隐私的人就等于放弃了一切,而保守着隐私,才能生活在她所认为的真实之中。一旦她的爱被公开,爱就会变得沉重起来,而无法承受。这也正是她和弗兰茨最终分手的直接原因。

57、1975年,流亡法国的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把时代赋予他的对人性的认知,和他的现实生活交织,用举重若轻的笔触,写下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58、一个人一旦选择投身政界,必然十分乐意把公众视作自己的判官,并一厢情愿而又天真地认为可以以此获得人心。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59、萨宾娜的欲望介体是什么?不,不是托马斯。作为一个能把背叛走到终点的人,她的强大,甚至超过托马斯。萨宾娜和托马斯一样,是发现了“介体”的虚妄性的人。这就是她说“我的敌人不是共产主义,我的敌人是媚俗”的真实含义。一切对“介体”的渴望都是媚俗,因为这欲望是非真实的,而是摹仿性的。连托马斯都抵抗不了虚无,向爱情的媚俗投降,难道萨宾娜就不害怕虚无,就没有软肋和弱点吗?当然不。严格意义上来说,特丽莎和托马斯属于“生存受虐癖”,而不属于“性受虐癖”,而萨宾娜属于后者。当然,她依然不是传统的佛洛伊德笔下的那种性受虐狂,萨宾娜的“受虐癖”仍然是形而上的,是精神而非身体意义上的。基拉尔指出,“性受虐狂在生活里竭力复制最强烈的形而上欲望的条件”,“即使对于这种纯粹与性问题相关的受虐癖,也不能说主体‘企求’痛苦。他所企求的,是介体的存在,是和神性的接触。他只有在制造一种真实或者虚设的与介体关系的氛围时,才能凸现介体的形象,对于受虐狂,痛苦若不能显现介体,便没有任何色情价值。”托马斯一个略嫌粗暴的指令,或者是某个道具——比如那顶硬梆梆对她的女性魅力行使否决权的礼帽,这些都可以激发起萨宾娜的欲望,但她的欲望介体,既不是托马斯,也不是帽子,而是这些相关联事物带来的对神圣介体的想象。

60、我可以说眩晕是沉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并不去抗争,反而自暴自弃。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以为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61、然而,当亲人、丈夫、爱情和祖国一样也没有了之后,她再没有什么可背叛的了?按理说,她应该感到幸福,可是她却感到了无比的虚空,无法从忧伤中振作起来。 

62、它不再是通过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读者,而是将读者引入到哲理的思考之中,通过对生活中具体事件的描述,来引导读者形而上的深层思考。

63、从那以后,她明白了集中营绝无特别之处,没有什么值得让人惊讶的,而是某种命定的,根本性的东西,来到世上,就是来到它的中间,不拼尽全力,就不可能从中逃出去。

64、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忌过去,我要向前走。

65、托马斯能对萨宾娜的暗示心领神会,以粗暴方式切入“性受虐”的摹仿游戏(这当然和他的性经验有关),弗兰茨却不能在性爱过程中用暴力完成对萨宾娜的精神摧毁,让她进入对神性介体带来的痛苦性联想,将她彻底打入精神的地狱——他们的性爱必然是乏味的。这也是他们所有误解里最糟糕的一个。如果说托马斯对特丽莎的爱始于一个比喻,那么,萨宾娜对弗兰茨的爱也结束于一个比喻,在性爱过程中清醒着的萨宾娜绝对是魔鬼——“弗兰茨闭着眼睛在她身上扭动着的身体,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而已。象一只刚刚出生的幼畜,闭着眼微喊地寻找奶头。强壮有力的弗兰茨在交合的时候,象一头巨大的幼狗在吮吸她的奶汁,他也真的含着她的奶头如同在吮吸!一想到他的下身是个成熟的男人而上身却是个吮奶的婴孩,她便觉得自已是在与一个婴孩交合,实在近乎厌恶。”——这段话对弗兰茨来说是灭顶之灾,这不仅让萨宾娜立刻决心要离开他,也使几乎所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者,和萨宾娜一样,给弗兰茨的人格魅力判了死刑!

66、‍‍‍2018年8月作文专辑出炉,欢迎选用!

67、重,必然和价值是三个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

68、重,必然和价值是三个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69、文学界这些年曾有很多“热”,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始,又有了隐隐的东欧热。一次,一位大牌作家非常严肃地问我和几位朋友,你们为什么不关心一下东欧?东欧人的诺贝尔奖比拉美拿得多,这说明什么问题?

70、“受虐癖充分暴露了造成形而上欲望的矛盾,受虐狂想跨越无法跨越的障碍,穿越从根本上说不能穿越之物,去寻求神圣。”

71、        当苏联入侵布拉格,为了特蕾莎,托马斯和她离开布拉格去了瑞士;而后又为了特蕾莎,他追随她回到了布拉格;还是为了特蕾莎,他们才去了乡下。爱情不是占有,爱不是我行我素,而是包容和呵护。特蕾莎最终明白了托马斯对自己的爱,尽管显得有些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72、这是媚俗的第一层含义:同一性。昆德拉举出了几个例子:忘恩负义的女儿,被冷落了的父亲,草地上奔跑的孩子,被出卖的祖国,第一次恋情。这些都可以引起人们普遍的感情共鸣。

73、生活中总会有伤害你的人,所以你仍然需要继续相信别人,只是小心些而已。

74、出处:米兰·昆德拉英语书名:《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纽约时报》曾评论该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该作品的原作语言为捷克语,原作捷克语书名为《Nesnesitelnálehkostbytí》。1984年首先在法国出版,法语书名为《L’insoutenablelégèretédel’être》。汉语译本1987年版译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后经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后更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75、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76、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一个简单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

77、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试题仓库2018年1-5全部语文试题   试题仓库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语文试题  语文2018年7月试题仓库一  试题仓库2018年7月全部语文试题 二

78、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的名字我曾有所耳闻,直到去年在北京,身为作家的美国驻华大使夫人才送给我一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

79、至少在很多情况下是这样。比如昆德拉,他不过是使自己的自相缠绕和自相矛盾,由内容渗入了形式。

80、很多人打开这本书的时候,会感到有点晕,因为昆德拉在书的开头,就扔出了尼采的“永劫回归”的哲学命题。这个词有多种译法,包括众劫回归、永劫循环、永恒回归等等。尼采最初在他的《权力意志》里提出这个概念,昆德拉是这么解读的:

81、和萨宾娜交往后,在他们初交时,弗兰茨“以一种奇怪的强调性口吻宣称:‘萨宾娜,你是个女人。’”萨宾娜全然不明白,为什么他要象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一本正经地强调这众所周知的事实。直到很久以后,在另一片大陆,萨宾娜才终于“明白了‘女人’这个词的含义,明白了他何以作那么不同寻常的强调。在他眼中,女人不仅意味着人类两性之这个词代表着一种价值。并非任何妇女都堪称为女人。”然而直到这时,萨宾娜了解的也还只是一部分。日常生活中萨宾娜的美和魅力都是无可置疑的,并不需要弗兰茨来肯定或认同。他真正发现的是她的“弱”——性爱中的萨宾娜,正如弗兰茨当年穿错鞋子的母亲,处于完全虚弱的边缘,这种弱和她平常生活中显现出来的强大成如此鲜明的对比——这才是弗兰茨眼里真正的“女人”。萨宾娜没有理解弗兰茨关于她是“女人”的评价,但她却记住了这句话——不可否认,这是世界上最动人的情话之尤其对于萨宾娜这样的女人来说。这么多年,我对弗兰茨虽然有误解,但从来没有偏见,正是因为这句话。

82、心甘情愿“受虐”的不仅有特丽莎,还有萨宾娜。在性爱中,托马斯基本掌握着主动权。不管在特丽莎,还是在萨宾娜或者是别的什么女人而前,托马斯都习惯发出指令,“takeoff!(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指令是如何发出的——“托马斯的方式,不是去抚摸对方,向对方献媚,或是恳求对方,他是发出命令,使他与一位女人的纯真谈话突然转向性爱,突如其来,出入意外,温和而又坚定,甚至带有权威的口气。而且他还保持着一定距离:那时候他从不碰一下被他命令的女人。”很明显,这是主人对奴隶的指令。想象一下,两个平等的谈话者,一瞬间角色调换,变成主人和奴隶——几乎托马斯遇到的所有女人,都无法抵抗这词汇魔力,在这简单直接不乏粗暴的指令面前,心醉神迷,完全顺从。这样的场景描述,不由让我们再次思考:“屈从心理”,也就是“受虐”,对女性而言,真的是获得性快感的必然途径吗?

83、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是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84、相比特丽莎从托马斯那受到的折磨,托马斯从特丽莎那受到的折磨一点儿也不更少。他不断被她的恶梦折磨,被她的虚弱和痛苦折磨到胃痉挛。为了特丽莎他几乎放弃了一切,包括移民身份,手术刀以及“性自由”——后两者,对托马斯而言就是生命活力所系,是他保持日常生活强大的根源——这当然是“受虐癖”,近乎于主动献祭的“受虐癖”。正如特丽莎最后所意识到,对托马斯而言,自己的软弱是有巨大侵略性的,她一生都在用自己的软弱在伤害他,直到他完全丧失强力,变成了她怀中的一只兔子。在“轻”和“重”之间,托马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重”并被这重量击倒。这就意味着,他依然说服自己相信存在之价值——每一个“非如此不可”的暗示之中,都隐藏着神性和对神性的寻求。

85、反对媚俗而又无法根除媚俗,无法选择的历史又正在被确定地选择。这是废话白说还是大辩难言?昆德拉像并不多见的某些作家那样,以小说作不说之说,哑默中含有严酷真理,雄辩中伏有美丽谎言,困惑目光触及一个个辩证的难题,两疑的悖论,关于记忆和忘却,关于入俗和出俗,关于自由和责任,关于性欲和情爱……他像笔下的那个书生弗兰茨,在欧洲大进军中茫然无措地停下步来,变成了一个失去空间向度的小小圆点。

86、昆德拉也写政治和社会,但如果以为他也只是一位“伤痕”作家,只是大冒虚火地发作政治情绪,揭露入侵者和专制者的罪恶,那当然误解了他——事实上,西方有反苏癖的某些评论家也是乐于并长于这种误解的。对于他来说,伤痕并不是特别重要,入侵事件充其量是个虚淡的背景。在背景中凸现出来的是人,是对人性中一切隐秘层面的无情剖示。在他那里,迫害者与被迫害者同样晃动灰色发浪并用长长的食指威胁听众,美国参议员和布拉格检阅台上的共产d官员同样露出媚俗的微笑,欧美上流明星进军柬埔寨与效忠苏联入侵当局的强制游行同样是闹剧一场。这才是昆德拉。作者以怀疑目光对东西方人世百态一一扫描,于是,他让萨宾娜冲着德国反共青年们愤怒地喊出:“我不是反对共产主义,我是反对媚俗(Kitsch)!”

87、读完后最大的感受就是,看这本书一定要“透过表象看本质”。

88、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尼采的名言:“若你到女人那里去,不要忘记带上鞭子!”萨德也曾说:“进到女人心里去的唯一途径就是折磨她。”延伸到现代,弗洛伊德也说:“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受虐倾向是真正的女性气质。”弗洛伊德的信徒、维也纳女心理学家迪兹克认为,受虐倾向是女性特征的基本因素,是女性获得性快感的基本条件——总之,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大都认为,受虐倾向基本上是一种女性气质。即使受虐倾向发生在男性身上,也是该男性认同女性的结果。正如传统心理学分析认为,受虐倾向对于女性来说是正面的倾向,是性成熟的表现,这由男女的生殖器构成生理结构就已经决定……这几乎快要成为解剖学的结论。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不难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尽管很多女性日常生活中被虐得死去活来,却仍然离不开她那个有家庭暴力或者出轨的丈夫。然而,我们可以简单地得出一个结论:所有女性天生就有受虐倾向,天生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吗?当然不能。

89、什么是媚俗?昆德拉后来在多次演讲中都引用了这个源于德语词的Kitsch,指出这是以作态取悦大众的行为,是人类心灵的普遍弱点,是一种文明病。他甚至指出艺术中的现代主义在眼下几乎也变成了一种新的时髦,新的Kitsch。

90、“某人认为有宝物藏在石头下,他翻了一块石头,又翻一块石头,一无所获。这样徒劳地翻找,他感到太累了,可是又不舍得放弃,因为宝物太珍贵了,于是决定找一块重的抬不动的石头,他把希望全赌在这块石头上,他要在这块石头上耗尽最后的气力。”“受虐狂——我们刚才说的就是这种人——起先不过是一个倦乏的主人,是不断成功亦即不断失望之后,反而企盼失败的人。只有失败能够使他发现真正的神灵,即在行动中处于不败之地的介体”。

91、 米兰·昆德拉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帮助我们找出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更是因为他为我们指引出了一条绕开生命之轻的路子——那里幽远偏僻,远离尘嚣。鲜艳的野花散缀路旁,快乐的夜莺声声谛鸣……

92、        这就是小说核心的关键所在:人类的存在不过是孰轻孰重之间的平衡。

93、重新回到轻和重的话题上来。昆德拉在全书中,一直试图引导读者思考的两大方向:

94、小说充满存在主义的色彩,却更具多元性和层次感。这源于他独特的被称为“复调式”的叙述方式,使得小说故事和场景不断发生共振。米兰昆德拉流亡的生活经历,使他置身其中而又可以站在高处审视生活。同时,他的哲学修养和对写作手法的迷恋,也使得他的创作具有一种实践性。

95、看一看当一个人抛弃了所有他一直都以为是使命的东西。生命中还能剩些什么。

96、这并不是反鸡汤,也不要为自己所追求的崇高的“理想”被贬为媚俗,而急于愤怒地反击。即使是昆德拉本人,也承认:

97、也许这种茫然过于尼采(FriedrichNietzsche)化了一些。作为小说的主题之既然尼采的“永劫回归”(eternalreturn。或译:永远轮回)为不可能,那么民族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都只具有一次性,是永远不会成为图画的草图,永远不会成为演出的初排。我们没有被赋予第二次、第三次……生命来比较所有选择的好坏优劣,来比较捷克民族历史上的谨慎或勇敢,来比较托马斯生命中的屈从和反叛,来决定当初是否别样更好。那么选择还有什么意义?上帝和大粪还有什么区别?所有“沉重艰难的决心”(贝多芬音乐主题)不都轻似鸿毛、轻若尘埃吗?

98、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例如轻与重、灵与肉、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的观察、个人命运在历史长河中的意义,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

99、        萨宾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这种虚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标吗?

100、萨宾娜对于闭眼的理解是:黑暗并不意昧着无限,却意味着观看事物时的不满,被看事物的否定,以及拒绝观看。

101、性受虐的渴求没有得到满足,只是萨宾娜放弃弗兰茨的一个理由。她也仍然有“生存受虐癖”,和托马斯及特丽莎没有什么两样。那就是,萨宾娜一生所选择的,都是背叛之路,吸引她的,是“背叛”,而非忠诚。“背叛”的实质,是寻求障碍。“在《爱情和西方》中,鲁日蒙精辟地指出,任何一种激情,都是靠他所遭遇的障碍来维持,没有障碍没有激情”,的确,现代情境的爱情,充满了“受虐癖”,有多少爱情是因为轻易的得到而失去乐趣了呢?当弗兰茨选择义无反顾地追随萨宾娜时,维持萨宾娜激情所在的障碍也同时消失了。基拉尔说,“在‘一般’的欲望中,是摹仿造成障碍,这里(亦即受虐癖),是障碍造成摹仿。”没有障碍,便失去了摹仿,失去了欲望——萨宾娜从未渴求过圆满,或者说,对她而言,除了障碍本身,没有什么是圆满的。对于一个“受虐癖”而言,圆满就是最大的受虐,因为圆满就意味着冒险生险的结束。“她回想起他们在开往阿姆斯特丹的快车厢里相遇的情景,那时她真想跪在他面前,求他抓住她,紧紧拥抱她,永远不要松开。她期望结束那危险的背叛之途,期望终止这一切。她可以强化那种欲念,试图把它看作自己的救助,自己的依托,可这只能使乏味之感更趋强烈。”可以说,萨宾娜的媚俗(kitsch)正是背叛本身,只可惜,只在背叛的道路走到尽头时,她才恍然大悟过来。

102、让我们来读读《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中这些段落吧:

10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深度解析...概念的模糊性和多重性

104、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105、如果我们仅仅从对爱情小说的理解开始,无疑很难顺利读完这本书,因为它的叙述并不连贯。但是如果你试着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这本书,你会发现书中的每一句话都会让你受益匪浅。米兰·昆德拉的托马斯可以与西门庆相提并论。他生性放荡不羁。他有许多情人。对于感情,他有自己的理论。他坚信与女人做爱和与女人睡觉是两种不相关的感觉。他主张“精神”与“性”的分离,这不仅可以在他们需要身体需要时享受,也不需要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责任感和情感上的关心。即使在他爱上特蕾莎并结婚后,他也没有放弃他的理论。

106、经文循环往复,犹如朝圣者的双眼离不开故土,犹如临终者不忍离世。

107、只因为某人不如你所愿爱你,并不意味着你不被别人所爱。

108、如果觉得上面这段读完没什么感觉,可以尝试以自己做例子。比如高考失败、找不到工作、失恋、离婚、投资股票亏钱,甚至得了绝症,如果这些事情,在你生命中只发生过一次,你会觉得它们可怕么?你只会觉得这些事儿,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相反,如果你高考失败,复读了几年,每年高考都失败;如果你申请一家公司的工作失败后,换了几家也是一样;如果你被女朋友劈腿,换了几个女朋友一直被持续劈腿……你会不会感觉到这些事情很恐怖?

109、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

110、然而昆德拉却认为,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111、基拉尔说,“受虐狂想跨越无法跨越的障碍,穿越从根本上说不能穿越之物,去寻求神圣。这个形而上意义,多数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都忽视了。他们的分析停留在直觉的初级阶段,例如,有人断定,主体企望羞耻、侮辱、痛苦,如此而已。其实绝对没有人会追求这种东西。形而上欲望的所有牺牲品,包括受虐狂在内,都垂涎于介体的神性,他们是为了介体的神性,才在必要时(永远必要)接受乃至追求羞耻、侮辱、痛苦。”是的,不理解这些,你就永远理解不了“受虐狂”特丽莎,只有像她一样挣扎过,受到折磨过,你才会发现“受虐”的本质是什么。只有极致的精神化,才能把受虐的痛苦转化成为一种精神上的狂欢。

112、她是一个传统的女性,她对爱情专注,对丈夫宽容,对事业认真,对母亲忍受,对善恶分明,她始终恪守着人生的戒尺!认为“灵与肉”不能分割,而这些正是她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113、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靥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像。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

114、因此,她陷入了生命的困境之中,她在自我约束与苛责中艰难前行。她活得实在,也活得痛苦。

115、弗兰茨是真正慈悲的——慈悲是因为强大,而看见他人的弱,是一个人强大的表现。而为了保护萨宾娜“弱”,弗兰茨所作出的抗争也是强大的。当他发现到妻子克劳迪有意羞辱萨宾娜时,他毫不犹豫地给出了回击,但这次回击,曝光了自己和萨宾娜的爱情,也把自己沦落到无家可归的境地。而萨宾娜更气恼的,却是他暴露了自己的隐私,而且,她把弗兰茨对自己的追随也当成了一种幼稚的崇拜——如果不是欲望的障碍,如果她的“受虐癖”发作不是那么严重,她原本可以认请这一切的——弗兰茨既不幼稚,也不懦弱,他只是缺乏经历和经验。在蒙特帕里斯墓地,当萨宾娜清晰地看到自己生命的终点之时,想起了她和弗兰茨之间的种种误解,她才明白了他的意思。“她为自己待他那样不耐心而遗憾。如果他们能在一起呆得更久一些的话,他们是能够开始理解对方用语的。他们的词汇会象害羞的情人,慢慢地、怯生生地走到一起去。那么,一支旋律就会渐渐融人另一支旋律。但是,现在太晚了。”

上一篇:多多益善造句子(精选美句26句)

下一篇:没有了